兒童保健 - 小兒推拿按摩, 小兒湯包, 天灸療法
小兒湯包
|
小兒濕疹茶 |
百部桑杏茶
(百日咳) |
清心茶
(夜啼) |
組成 |
太子參10g, 土茯苓 10g, 茵陳 8g, 蟬蛻 8g, 布渣葉 8g |
百部 9g, 桑葉 10g, 菊花 10g, 杏仁 6g, 甘草3g |
生地黃 10g, 淡竹葉 5g, 燈心花 5扎, 蜜棗 3只 |
主治 |
嬰幼兒濕疹, 奶癬見疹色潮紅, 痕癢, 抓搔不停, 煩躁不安, 夜睡不寧, 舌紅, 指紋紫滯. |
百日咳初咳期. 症見發熱, 咳嗽陣作, 痰黃或粘, 咽紅, 舌質紅, 指紋紫紅. |
心火亢盛之小兒夜啼. 症見啼聲響亮, 煩躁不安, 多汗, 面赤唇紅, 尿赤便秘, 舌尖紅, 指紋紫. |
功效 |
健脾利濕, 清熱止癢. |
疏風清肺, 止咳化痰. |
清心瀉熱 |
用法 |
每日1劑. 清水2碗, 煎至1碗, 分3次服. |
每日1劑. 清水3碗, 煎至1碗, 分2次溫服. |
每日1劑. 清水150mL, 煎至50mL, 分2次喂服. |
宜忌 |
脾胃虛寒無濕熱之証者不宜使用本方. |
風寒束肺之百日咳不宜使用本方. |
體弱及便溏者不宜使用本方. |
Top
|
開胃茶
(厭食) |
太子二麥茶
(小兒盜汗) |
七星茶
(小兒傷食症) |
組成 |
太子參10g, 麥芽 15g, 燈心花 5扎, 山藥 10g, 蜜棗 3只 |
太子參10g, 麥冬 10g, 浮小麥 20g, 蜜棗 3只 |
鉤藤 10g, 蟬蛻 6g, 薏仁 10g, 淡竹葉 5g, 谷芽 15g, 山楂 6g, 甘草 3g |
主治 |
平時胃口不開, 納食欠佳者. 也可作幼兒日常開胃消滯之保健涼茶. |
陰虛盜汗見夜睡汗出, 醒後汗止, 夜睡煩躁不安, 舌紅, 苔少, 脈細數. |
小兒消化不良. 症見不思飲食, 夜睡不寧, 煩燥易哭鬧, 二便不暢, 舌紅, 苔厚, 指紋紫. |
功效 |
開胃消滯 |
益氣養陰斂汗 |
疏風清熱, 消滯定驚. |
用法 |
每日1劑. 清水3碗, 煎至1碗, 分2次溫服. 也可加陳腎1只, 瘦豬肉100g, 煲成湯飲用. |
每日1劑. 清水3碗, 煎至1碗, 分2次溫服. 亦可用泥鰍5∼6條, 開水燙去泥鰍體表之黏液, 煎至金黃色後與上藥共煲成湯飲用. |
每日1劑. 清水3碗, 煎至1碗, 分2次溫服. |
宜忌 |
脾胃氣虛厭食者不宜使用本方. |
陽虛自汗者不宜使用本方. |
脾虛者不宜使用本方. |
Top
|
白花葛參茶
(學習疲勞) |
丹澤止遺茶
(遺尿) |
清心緩動茶
(多動症) |
組成 |
白芍 20g, 菊花 12g, 葛根 20g, 太子參 20g. |
牡丹皮 10g, 澤瀉6g, 茵陳 10g, 雞內金 10g, 蜜棗 3只 |
麥冬 10g, 石菖蒲 6g, 白芍 10g, 燈心花 10扎, 淡竹葉 6g, 炙甘草 6g |
主治 |
學習疲勞兼見肝氣鬱滯者. 症見頭暈, 記憶力差, 情緒低落, 善嘆息, 脅滿不舒, 或煩躁易怒, 口苦咽乾, 脈弦數. |
遺尿屬濕熱者. 症見睡中遺尿, 小便黃而臭, 夜間磨牙, 面赤唇紅, 煩躁, 易發怒, 舌質紅, 苔黃膩, 脈弦滑 |
多動症屬心肝火旺者. 症見煩急易怒, 心緒不寧, 注意力渙散, 思想不集中, 衝動任性, 惹擾他人, 畏熱易汗, 或有鼻出血, 夜睡翻身頻多, 夢囈, 尿黃便乾, 舌紅, 脈弦數. |
功效 |
益氣清肝 |
清肝利濕. |
清心柔肝, 寧神緩動. |
用法 |
每日1劑. 頭煎清水3碗, 煎至1碗; 二煎清水2碗, 煎至半碗. 早晚分服. |
每日1劑. 清水3碗, 煎至1碗, 分2∼3次溫服. |
每日1劑. 清水3碗, 煎至1碗, 早晚分服. |
宜忌 |
脾虛胃寒者不宜使用本方. |
脾腎陽虛遺尿者不宜使用本方. |
多動症屬脾虛者不宜使用本方. |
Top
|
 |